close
丹毒,委中,拔罐,隔日,葛根

提問: 兒子得了丹毒 問題補充: 用中醫好還是西醫好? 医师解答: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丹毒的治療】一、丹毒的西醫治療方法  1.全身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并及時對癥治療,抗生素以青霉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天后,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需持續用藥2周左右,磺胺類藥亦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根據病情必要時可與青霉素同時應用。對青霉素過敏者可使用四環素、紅霉素等。如果患者為復發性慢性丹毒,應檢查足趾等處有無足癬,檢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處有無感染病灶,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對復發性丹毒抗菌藥物應用的時間要適當延長。還可用小劑量X線照射,每次50-100r,每兩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療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可用適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濕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二、丹毒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如何治療丹毒?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于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于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于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風熱火熾證 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為主,方以化斑解毒湯加減。   肝經郁火證 發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為法,方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濕熱火盛證 常發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方以利水滲濕湯加減。   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范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治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水煎服,日1劑。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選用一種。   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后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   對反復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并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丹毒   治療丹毒的中藥方(僅供參考)   1.丹毒中藥方-普濟消毒飲合牛蒡解肌湯(僅供參考)   【方藥】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藍根15克,黃連3克,黃苓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頭面部)   【按語】丹毒發于頭面部為天行邪熱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化為火毒。治宜散風清熱解毒之法。方中普濟消毒飲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牛蒡解肌湯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2.丹毒中藥方-加味清熱解毒湯(僅供參考)   【方藥】生石膏30~60克,連翹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銀花30~90克,赤芍15克,黃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梔子15克,當歸20克,生草6克,大貝母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下肢)   【按語】下肢丹毒癥屬濕熱下注,蘊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連翹、葛根、柴胡、金銀花、赤芍、黃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梔子等共奏清熱利濕之功;大貝母、當歸、乳沒、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熱解肌,對退熱有良效。   3.丹毒中藥方-祛丹湯(僅供參考)   【方藥】南北沙參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各個部位)   【按語】中醫認為丹毒發病原因是由于火毒之邪侵入人體,內因素體火旺,血分有熱,兩熱想并郁于肌膚,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在外則現赤如丹涂之色,在內則有口干便秘、煩躁等癥。故選用銀花、連翹、薄荷、葛根以辛涼散熱;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大黃以清熱解毒,疏通腑氣;珍珠母、干地龍清泄干熱。熱毒之邪清除則紅腫熱痛緩解;淤血消去則經絡通暢;臟腑之氣通順,可以化谷生津,則口干、煩躁等癥隨之消失。   臨癥加減:發熱惡寒者,加銀花15克,連翹12克,荷葉根12克,蘆根30克;熱邪雍盛、患處紅腫熱痛較顯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黃連3克;大便秘結加制大黃10克(后下);有瘀血內阻證、舌質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參10克;有高血壓病史,發病時兼有頭昏頭痛、視力模糊等癥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貞子、枸杞子、干地龍各12克。三、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1)  A.體針   取穴   主穴:地機、血海、三陰交、豐隆、太沖、阿是穴、四縫。   配穴:下肢:陽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溝;頭面:翳風、頭維、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經穴針刺得氣后,以徐疾補瀉法之瀉法提插捻轉1~2分鐘,刺激宜強,留針20~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阿是穴,以三棱針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電針圍刺。四縫穴以粗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出粘液,每日1次。   療效評價:針刺法治療64例,痊愈58例,顯效4例,無效2例。但遠期療效尚不夠滿意[4,8]。   B.拔罐   取穴   主穴:阿是穴   治法   先于局部作常規消毒,持小號三棱針在皮膚發紅的范圍內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據皮損大小取適當型號之玻璃罐,用閃火法吸拔,留罐1分鐘左右,取罐后擦凈患處血跡。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為100%[5]。   C.刺血   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組。1、環跳、陽陵泉、三陰交;2、足三里、陰陵泉。   治法   以主穴為主,先于患部周圍皮下尋得呈現紫暗色怒張之小血管,消毒后,用圓利針,迅速刺入血管,搖大針孔,緩慢出針,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每次可刺4~5針。委中穴取患側,尋找怒張之絡脈,刺血3~4滴。配穴二組,任選一組,用28號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后施提插結合捻轉之瀉法,不留針。開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顯者,應考慮用其他方法。   治療評價   共治131例,除2例無效,2例中斷治療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為96.9%[6,7,9]。   D.粗針   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治法   選用牙科用直徑為1.0mm的不銹鋼合金鋼絲加工成長125mm的粗針,讓患者端面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膚拉緊,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準穴位后,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將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時,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歪斜,一般留針2~8小時,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47例,經3~7次的治療,均獲痊愈[10]。三、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2)  丹毒系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一種急性皮膚病。由于發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發于頭面部者,稱抱耳火丹;發于軀干者,稱內發丹毒;發于兩腿者,稱腿游風;發于脛踝者,稱流火;新生兒丹毒則稱赤游風。   【病因】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濕熱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膚所致。若兼濕邪,郁蒸血分,經常復發,纏綿不愈。發于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于下肢者,多兼濕熱。   【癥狀】發病急驟,皮膚紅腫疼痛,色如丹涂脂染,邊界分明,多發于顏面、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   【療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大椎、曲池、委中。發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澤;發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沖。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快速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10-15分鐘,以每穴出血量約0.5-1毫升為度。其中解溪、太沖點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療程即愈。   取穴方二: 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10-15分鐘。隔日治療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臨床驗證15例,經治不足10次,均獲痊愈。   取穴方三:大椎、厥陰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以毫針用瀉法針刺,然后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療程即效或痊愈。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陰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變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頭面部丹毒。   效果:屢用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腸俞、環跳、次、病變區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療15例,經治2-3療程,均獲痊愈。   附記:忌飲酒及辛辣刺激之飲食。若配用中藥外治,效果更好。四、丹毒的外治方法  可選用雙柏散、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水、蜜調制冷敷,每日1~2次。也可用新鮮草藥,如馬齒莧、仙人掌、芙蓉葉、野菊花葉、紫花地丁、蒲公英等,選l~2種搗爛外敷。 大腳風者,可用鮮烏桕葉、鮮樟樹葉、松針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參考資料: 丹毒系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癥。中醫稱為火丹、流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us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