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食物,茯苓,穴道,大便

提問: 急性腸炎 問題補充: 前天又吐又拉,到醫院檢查。白細胞數目是16。68,中性粒細胞數目是14。6,中性粒細胞比例是87。61%。紅細胞壓積34,平均紅細胞體積64。5,平均紅細胞體積64。50,平均血紅蛋白量22,平均血紅蛋濃度341,紅細胞分布寬度36。40,RDW-CV是15。70,平均血小板體積8。9,2010-07-16 19:15 提高懸賞40分 医师解答: 轉貼:急性腸炎急性腸炎是常見病、多發病,多由于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現主要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急性腸炎的診斷并不難,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并多有誤食不潔食物的病史,有呈暴發性流行的特點,病人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天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大便常規檢查及糞便培養,血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異常,病人以惡心、嘔吐為表現者稱急性胃炎;以腹痛、腹瀉為表現者常稱為急性腸炎;臨床上往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同時并見,故亦稱急性胃腸炎。急性腸炎是由于伙食不當,進食發酵分解或腐敗污染的食物所致腸道的急性炎癥,其致病菌多為沙門氏菌屬,由于微生物對腸粘膜的侵襲和刺激使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障礙,最終導致糞便稀薄,排便次數增加,臨床上與急性胃炎同時發病者,又稱為急性胃腸炎。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 臨床表現   多在進食后數小時突然出現,腹瀉每日數次至 lO余次,呈黃色水樣便,夾未消化食物,一般無粘液膿血。腹痛多位于臍周,呈陣發性鈍痛或絞痛。病變累及胃有惡習嘔吐、上腹不適等。伴發熱、頭痛、周身不適、四肢無力等全身癥狀。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觸診腹部有壓痛,臍周較明顯,腸鳴音多亢進。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急性腸炎的病因    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飲酒、飲冰涼飲料過多,或受涼之后。   進食腐敗、污染的食物,如隔夜食物未加熱消毒,臭魚爛蝦,不新鮮的螃蟹、海味,久存冰箱內的肉類食品,發酵變質的牛奶及奶制品。   個別病人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急性腸炎夏季節多發,與天氣炎熱、食物易腐敗有關。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急性腸炎會大大減少。 急性腸炎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細菌和毒素的感染   常以沙門菌屬和嗜鹽菌感染最常見,毒素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病毒亦可見到。常有集體發病或家庭多發的情況。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魚;或吃了嗜鹽菌生長的蟹、螺等海產品及吃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飯等而誘發本病。   物理化學因素   進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藥物如水楊酸鹽類、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誤服強酸、強堿及農藥等均可引起本病。 理化檢查血象   血液檢查: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可輕度增加,血沉略有增快。   大便常規或培養:多為正常,也可見到少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如系細菌感染可發現致病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救護措施    首先要臥床休息,保暖,并且禁食12小時,以后逐漸進少量流食,如米湯、藕粉,或稀粥、面湯等,慢慢地恢復正常飲食。   適當止痛止瀉。口服顛茄片。腹瀉嚴重的可吃些烤焦的饅頭片或糊米粥以收斂止瀉。 鼓勵多飲水,具體可見“急性胃炎的救護措施”。   病情輕者可不用“消炎藥”。一般可選用乳酶生、黃連素、氟哌酸等藥。 腹瀉嚴重伴脫水者,及時送醫院給予靜脈輸液治療。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飲食調理急性腸炎   急性腸炎是最常見的腸道疾病。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大便呈水樣 ,少的一天拉幾次 ,多的十幾次 ,甚至更多 ,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對急性腸炎患者 ,除注意休息和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外 ,在飲食方面應采取易消化、少刺激、溫熱適度、營養豐富、少食多餐和適時補充水分的原則。   腸炎初期 :是腸道急性充血、水腫、發炎和滲出的階段 ,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于痙攣狀態 ,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較弱 ,所以 ,在起病后 8~ 12小時內 ,患者可吃流質食物 ,如大米粥、藕粉、雞蛋面糊、細掛面、燴薄面片等。如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 ,還應適當給病人多喝一些湯水 ,如米汁、菜湯、果汁、淡鹽開水等 ,以補充體內水、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   腸炎好轉期 :可給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如大米粥、細面條、蒸蛋羹、咸餅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 ,每日進食 4~ 5次。需要注意的是 ,此時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 ,因這些食物進入腸道后容易發酵產生大量氣體 ,引起腹脹腹痛 ,增加患者痛苦。另外 ,牛奶中含有較多的脂肪 ,脂肪有潤滑腸道、增強腸蠕動的作用 ,可加重腸道負擔 ,對病情不利。   腸炎恢復期 :由于胃腸道尤其是腸道病理生理的改變 ,此時腸道對食物非常敏感 ,因此 ,要特別注意節制飲食 ,飲食上宜吃些清淡、軟爛、溫熱的食物 ,避免過早地進食肥肉、油炸、生冷堅硬的食品以及多纖維食物 ,如芹菜、韭菜、蒜苔等。恢復期后 2~ 3天左右 ,即可按正常飲食進餐。   首先禁酒。   禁止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   平時用手順時針柔摸腹部。   按時吃藥,遵醫囑。   注意鍛煉身體。 預防   加強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食品、肉類管理,撲滅鼠、蠅、蟑螂等,防止食品污染。 以防為主,病從口入,尤其在夏秋季食物易腐敗,細菌滋生,應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不吃不新鮮、隔夜食物,尤其對生吃的水果蔬菜應徹底清洗,洗后食用。一旦發生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及時服藥尤其注意有無特殊病原體的感染,如霍亂、痢疾桿菌、阿米巴原蟲等,有食物中毒的立即停止進食,有食品過敏及時就診。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急性腸炎的常用治療藥物有哪些?   解痙止痛:腹痛可用解痙劑,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魯苯辛15mg~30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堿5~10mg,或安腹痛1支。   抗菌消炎:如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藥物,如黃連素0.3g,每日3次,復方新諾明,每次1~2片,每日3~4次。氟哌酸0.1~0.2,每日3次。慶大霉素16萬單位,口服,每日3~4 次。若劇烈嘔吐或明顯失水時,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酸中毒時適當靜點5%碳酸氫鈉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補液或輸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劑。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中醫對急性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學沒有急性腸炎的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嘔吐、腹痛、泄瀉、霍亂、絞腸痧、脫證等病證范疇。其病因有感受時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但主要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和胃腸功能失調。   感受時邪   夏秋之交,暑濕蒸騰,若調攝失宜,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或因貪涼露宿,寒濕入浸,寒邪穢氣,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損,升降失調,清濁不分,發為本病。   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致運化失職,水谷精華不能吸收,反停為濕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吐瀉交作,而發本病。   情志失調   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致發病,復因情志失調,憂郁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岳全書·泄瀉》篇所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脾胃虛弱   長期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谷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不遂成本病。   中醫對急性腸炎的病機是如何認識的?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屬土臟,喜燥惡濕,主升清氣,脾主運化水谷,轉輸津微,胃與脾為表里關系,主受納水谷,氣機為降,喜潤惡燥,二臟共為一燥一濕,一納一運,共起健運受納功能。夏秋之際,暑濕交蒸,病者又貪冷涼或誤食腐蝕之物,致脾胃受傷,升降失司,清濁不分,亂于胃腸而致吐瀉發為本病。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怎樣辨治腸胃濕熱型急性腸炎?   證候表現:起病急驟,惡心頻發,嘔吐吞酸,脘腹陣痛,瀉下急迫,大便不爽,糞色黃褐腥臭,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腸胃濕熱,多見夏季,暑熱夾濕,損傷脾胃,內擾胃腑,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腸中有熱,濕熱蘊蒸胃腸,則瀉下急迫;濕阻中焦,氣機不利則腹痛陣作;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證。   治法:清化濕熱,調理腸胃。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荷葉、白扁豆、甘草、車前子。   藥中葛根、金銀花解肌清熱,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茯苓、車前子健脾利濕;扁豆、荷葉清暑化濕;甘草甘緩和中止痛調和諸藥。   如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氣緩中;嘔吐劇者,可先服玉樞丹以辟濁止嘔;夾食滯者,宜加神曲、麥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寒濕阻滯型急性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嘔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惡寒發熱,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夏秋之交,貪涼露宿,寒濕侵體,寒邪穢氣,郁遏中焦,脾胃乃傷,則見嘔吐、瀉下清稀或清水樣便;若寒濕內盛,脾胃氣機不暢,則腹痛腸鳴,若邪束肌表,營衛不和,則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苔白膩,脈濡或浮,為寒濕蘊阻之象。   治法:祛邪化濁,散寒除濕。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清半夏、白術、陳皮、川厚樸。   方中藿香、紫蘇、川厚樸祛邪化濁,半夏、陳皮、茯苓、大腹皮和胃降逆;白芷、紫蘇辛溫解表。   加減:惡寒發熱者,可加荊芥、防風;頭痛,加羌活、獨活;如有宿滯伴腹脹者,去白術,加炒六神曲、雞內金消食導滯。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食滯胃腸型急性腸炎的辨治如何?   證候表現:惡心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瀉下穢臭,急迫不爽,瀉后痛減,苔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尤誤食腐蝕,或貪食生冷,暴飲暴食,致宿食內停,壅阻胃腸,氣機失調,濁氣上逆,而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若瀉后腐蝕外出,則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宿食內停之象。   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化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焦山楂、炒六神曲、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陳皮、半夏理氣降逆;連翹消食滯之郁熱。   加減:食滯化熱,大便瀉下不爽者,可投枳實導滯丸;若胃中熾熱嘔吐者,可加姜竹茹、代赭石之品。   如何辨治脾胃虛弱型急性腸炎   證候表現:稟賦不足,素體脾虛,飲食不慎,即易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時作時休,伴有面色不華,四肢乏力,舌淡脈濡。   證候分析: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易吐瀉交作,久瀉不止;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無華,四肢無力;舌淡,脈濡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補氣,和胃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白術、山藥、茯苓、扁豆、砂仁、薏米仁、炙甘草。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炙草補氣健脾;扁豆、薏米仁、山藥淡滲利水;砂仁理氣,使氣機上下貫通,則吐瀉可止。   加減:夾有食滯者,宜加雞內金、山楂、神曲;腹痛甚而喜溫喜按者,可用干姜、白芍;久瀉脫肛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 急性腸炎的成藥及簡易方治療有哪些?   香連化滯丸1丸,每日2次。用于濕熱壅滯,腹痛腹瀉,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加味香連丸,主清熱化濕,化滯止瀉。寒濕阻滯型腹瀉用香砂養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食滯胃腸者用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脾胃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日2次。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茯苓15g,黃蓮6g,澤瀉5g,苡米15g,車前子15g,葛根15g,滑石15g,甘草3g,用于濕熱腹瀉。   焦三仙各10g,檳榔10g,白蔻仁10g,萊菔子10g,丹參10g,薄荷6g,大腹皮10g,元胡9g,煎湯飲用,每日1劑,主治食滯胃腸,腹痛腹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怎樣掌握急性腸炎的中醫辨證治療原則和方法   急性腸炎屬實邪致病、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變化突然。病因常為脾傷積濕。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胃主受納,喜潤惡燥。脾升胃降,表里為助,燥濕相濟,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一旦燥濕平衡失調,易現“濕勝則濡瀉”,本病病機在于脾胃的運化失職,脾升不及,則下溜而瀉。急性腸炎以實邪為主,故祛邪是關鍵,邪去則正安。無論外感、食滯、內傷均可導致濕邪內停,祛邪主以祛除濕邪。祛濕之法不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寒燥濕、祛風勝濕,辛通泄濕,健脾運濕、溫陽化濕等。應分別根據寒、熱、表、里、陰、陽、虛、實隨證辨證選藥,再加用健脾益胃之品。   急性腸炎雖然是實邪致病,但亦因人而異,男、女、老、幼體質不同,具體分別對待。素有脾弱易泄瀉或瀉甚體弱傷及氣陰者,尤應注意扶正,不能拘實邪所傷,即單認祛邪為法,而應掌握中醫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的特點,因癥辨證。其治之要在于虛者補之,寒者溫之,食積則消導,濕熱則清利,陷下必升提,滑脫需固澀。對本病常用的方法有:祛積消食法、導滯攻下法、清熱利濕法、行氣消脹法等。體弱久瀉者,可用溫中健脾法、澀腸止瀉法、養陰清熱法、扶陽固脫法等等。臨床常見寒熱、虛實證候,往往不是單純存在,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須據病情,因機靈變。用藥須注意幾點:①清熱苦寒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否則易傷脾胃之氣。②淡滲利濕之劑,不可用之過量,滲利過度則津枯陰遏。③固澀之劑,不可用之過早,固澀收斂過早,致積滯未消,余邪留寇。④攻下之劑不可多用,攻伐太過則傷元氣,尤對虛弱者更應慎用。   腹瀉止后,應保護胃氣,可給予參術苓草之類健脾益氣。若氣陰兩虛,表現口干舌燥,少氣懶言者,可投生脈散,益氣養陰。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急性腸炎的預后如何,如何進行預防保健   預后:本病一般預后良好。由于沙門菌屬感染的急性腸炎的胃腸道反應劇烈的腸道內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體外,因此,毒血癥癥狀一般較輕,病人多于短期內自行恢復。部分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病或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致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則病菌可自腸壁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癥,造成較大的感染過程。對急驟暴瀉者要及時補液,并注意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否則會有不良后果,對老人和嬰幼兒尤應注意。   預防:積極開展衛生宣教工作,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臟。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污染食品不準出售。搞好食堂衛生,建立衛生管理制度,認真注意食品制作衛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護,飲水管理和消毒。   保健: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使脾旺不易受邪。心情舒暢,保持胃腸功能平衡。節飲食,以利脾胃受納吸收功能。慎起居,避風寒乃陰平陽密,精神乃治。   急性腸炎的治愈標準是什么?   癥狀體征消失。   因嘔吐劇烈或有失水、酸中毒經對癥處理后糾正。大便常規、血常規正常。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急性腸炎如何用藥   小兒急性腸炎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病,其主要癥狀是腹瀉,可因飲食不當和腸道內或腸道外感染引起。腸道內感染以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為多見。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者較多發病,其原因除畜乳容易污染外,還與母乳含有一種能促進雙岐桿菌生長的粘多糖有關,雙歧桿菌能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  腸道感染除細菌性痢疾、霍亂、鼠傷寒等外,其它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真菌和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腹瀉均可稱為腸炎。  2歲以下小兒,在秋冬季出現流行性腹瀉,糞便蛋花樣或白色水樣便,無膿血大便的,患輪狀病毒腸炎的可能性大;如發生于夏季,大腸桿菌致病的可能性大;糞便含粘液、膿血的應考慮細菌性痢疾、空腸彎曲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  輕型腹瀉的,要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脂肪飲食,暫飲米湯、豆漿、酸乳或脫脂乳,母乳喂養者要縮短喂乳時間。重型腹瀉的患兒要速送醫院救治。在家中治療的輕型腹瀉,可口服補液鹽,每包沖水500毫升,少量多次喂服,一般輕度脫水的,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升;中度脫水的,每日每千克體重80—100毫升。吐瀉好轉后3—4天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小兒得腸炎,有條件時最好要做大便化驗或培養以明確診斷。大腸桿菌腸炎時,可用多粘菌素B,每日每千克體重5—10萬單位,3—4次分服;或用卡那霉素,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克,分3—4次口服。療程不要超過7天,以防菌群失調。  空腸彎曲菌腸炎可用琥乙紅霉素,每日每千克體重30~50毫克,分3~4次ngR。  霉菌性腸炎可用克霉唑,每日每千克體重20—60毫克,分3次口服。  病毒性腸炎,抗生素治療無效,可用中成藥卓丹止瀉靈,1—3歲每次5毫升,每日3次;3—7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效佳。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利用穴位治療急性腸炎   中國的醫學,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穴道療法的效果。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氣血不順百病出”的句子。所謂的氣血,就是支配內臟的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若流動混亂,就會引起各種疾病。  “內病外治”之精華,古方今制。穴位保健治療法又是我國中醫治療的根本,他對于疾病的保健治療可發揮莫大的助力。比如治療腸胃病的李氏胃腸貼 便是針對人體相關穴位,采用純天然中草藥精華,利用經皮給藥,大大減少了西藥直接作用內臟給人體帶來的副作用和依賴性。從而達到改善微循環,增加肌體細胞活力,有效緩解患部疼痛的作用。  穴道就是位于能量流動的通路上。這種通路稱為“徑路”,穴道的正常稱法應是“經穴”。內臟若有異常,就會反應在位于那有異常的內臟徑路上,更進一步地會反應在能量不順的經穴上。因此,通過給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動順暢,而達到治病保健的功效,這就是穴道保健治療的目的了。  穴道保健治療法對疾病的治療,的確有極高的效果,而且,最近也逐漸借科學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結論,簡單的說,就是:穴道療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調整自律神經達到健體強身為目的的運動。中醫認為體內循環系統發生紊亂,就會生病,而這所謂能量紊亂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自律神經平衡失調的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us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